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暨考核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4:07:03  浏览:84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暨考核办法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暨考核办法的通知
郑政办〔200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暨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





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暨考核办法



为加快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和劳动保障部、省劳动保障厅关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和转移就业标准

工作目标: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3万人。

转移就业标准:在第一产业领办、创办或承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和项目,有固定收入;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直接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或经商,有固定收入,均可视为实现转移就业。

二、考核对象与指标考核对象

为各县(市)、区及郑州高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考核指标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求职登记服务、引导性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等4项内容。

三、考核办法

考核目标共设基础分值500分,同时,根据目标任务完成的好坏,适当增分或减分。数据考核以录入计算机为准。

1.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150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是指本年度转移就业数,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统计,市农业、扶贫办、公安、交通、建设等部门配合,各县(市)、区完成目标任务的得150分,每增减1个百分点分别增减1分。

2.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12万人(100分),引导性培训是指通过集中办班、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手段对农民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安全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完成工作目标的得100分,每增减1个百分点分别增减1分。

3.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3万人(150分),职业技能培训是指通过各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和用人单位要求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完成目标任务得100分,每增减1个百分点分别增减1分,同时,要求各县(市、区)、乡(镇)都要有农民工培训基地,有专门的师资队伍,有培训计划。其中少1项相应扣分。

4.求职登记服务(100分)。主要考核各县(市、区)、乡(镇)、村建立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登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录入信息数据、基本台帐、每月按时上报、发布用工信息等6项指标。上述指标均得到落实并基本数据准确的得100分,有1项未落实的相应扣分。

四、奖惩办法

11月下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考核组对各考核对象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3万人工作进行考核。对完成目标任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对未完成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

附件:1.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分解表

2.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表





附件1

郑州市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分解表



单 位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

(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数

(人)
农村劳动力就业前

专业技能培训数

(人)

中原区
1600
1600
500

二七区
3600
3600
1000

管城回族区
2000
2000
600

金水区
6000
6000
1650

惠济区
2000
2000
550

上街区
650
650
200

中牟县
13500
13500
3000

巩义市
20500
20500
5600

荥阳市
16000
16000
3550

新密市
20000
20000
5450

新郑市
16500
16500
3700

登封市
15300
15300
3650

郑州高新区
1800
1800
500

郑州经济开发区
550
550
200

合 计
120000
120000
30000





附件2

郑州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表



序号
项 目
基础分值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50

完成目标任务
150

2
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
100

完成目标任务
100

3
转移就业前专业技能培训
150

完成目标任务
100

培训基地
20

师资力量
15

培训计划
15

4
求职登记服务
100

其中:求职登记
20

培训登记
20

就业登记
20

信息录入
20

信息发布
10

按时上报
1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淮南市看楼护院工作规定

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政府


淮南市看楼护院工作规定
淮南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看楼护院工作,保障居民住宅区的安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务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看楼护院工作坚持公安机关和群众组织相结合,实行群防群治的原则,群众组织应当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共同做好居民住宅区的治安防范工作。
第三条 看楼护院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并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看楼护院工作,各级公安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看楼护院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积极支持看楼护院工作。
第四条 城镇居民住宅区均以居民委员会为单位成立看楼护院小组,每50-80户居民配置1名看楼护院人员。
第五条 同一单位职工居住集中的住宅区,经公安机关批准,看楼护院人员可以由本单位自行解决;其他城镇居民住宅区,看楼护院人员由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与公安派出所共同负责聘用,并逐楼逐栋落实。
第六条 看楼护院人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热爱看楼护院工作,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群众信任;
(二)身体健康,熟悉本居民区情况;
(三)经过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培训及业务训练,掌握看楼护院工作的基本知识。
第七条 看楼护院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在公安机关指定的责任区内看楼护院,开展巡逻、守候,盘查可疑人员,制止现行违法行为;
(二)发现违法犯罪线索,迅速报告公安机关;
(三)协助公安机关开展防火、防盗、防治安灾害事故等防范和宣传工作;
(四)协助公安机关保护案件、事故现场;
(五)完成公安机关布置的其它任务。
第八条 看楼护院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规定的时间上岗执勤;
(二)执勤时佩带标志、文明礼貌、不干私活;
(三)对捡拾的物品进行登记,并上缴公安机关。
第九条 建设单位在新建居民住宅时,应当配套建设必要的防盗设施;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时,应当配套建设看楼护院所需的基本设施。
已投入使用的居民住宅小区,看楼护院所需的基本设施由居民住宅小区管理部门提供。
各居民住宅小区应当逐步实行封闭式管理。
第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和在我市从事经营活动的个体户,应当按月交纳看楼护院费,市、区财政及各保险公司应当拿出一定的资金,弥补看楼护院经费的不足;具体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按照淮办发(1992)66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看楼护院人员的工资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
第十二条 看楼护院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由看楼护院工作管理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一)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责任区长期安全无案件的;
(二)当场抓获盗窃或其它现行犯罪分子的;
(三)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分子的;
(四)其它有突出贡献的。
第十三条 看楼护院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其情节轻重,由看楼护院工作管理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扣发工资或辞退的处理:
(一)擅自脱离岗位或找他人代岗的;
(二)执勤时间干私事,不认真执勤的;
(三)执勤不佩带标志的;
(四)执勤时间,责任区内发生盗窃案件的;
(五)有其它严重失职违纪行为的。
第十四条 看楼护院工作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看楼护院人员的教育,并定期向看楼护院人员通报工作情况。
看楼护院人员应当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公安机关接到群众对看楼护院人员的投诉后,应当及时查处。
第十五条 看楼护院人员的见义勇为行为列入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基金会的表彰范围,看楼护院人员执行职务时受伤、致残、牺牲的,由民政部门给予国家规定的抚恤待遇。
第十六条 对违反本规定,造成看楼护院工作削弱的地区或单位,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因管理部门失职的,追究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十七条 凤台县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1994年7月12日

北京市社会集资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政府


北京市社会集资管理暂行办法
市政府



第一条 为维护正当的社会集资秩序, 制止以集资名义变相摊派, 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以下简称单位) 通过社会集资方式筹集资金, 兴办公益事业, 均按本办法管理。
以向社会发行股票、债券方式筹集资金的, 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社会集资, 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市人民政府的规定, 经过市人民政府审定, 按照自愿、受益、适度和资金定向使用的原则进行。
第四条 单位进行社会集资, 必须提出书面申请, 申明集资依据、用途、范围、对象、数额、方式和资金使用计划。市属单位的社会集资申请, 由市财政局审核, 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利用社会集资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 由市计划委员会会同市财政局审核, 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区、县属
单位的社会集资申请, 经区、县财政局会同计划部门审核后, 由区、县人民政府核报市人民政府审定。
第五条 经市人民政府审定, 允许进行社会集资的, 由市财政局发给社会集资许可证。无社会集资许可证的, 不得进行社会集资。
第六条 社会集资必须严格按照社会集资许可证核定的集资项目、范围、对象、数额和方式进行, 并使用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社会集资专用收据。
第七条 社会集资必须坚持自愿原则, 集资单位不得强迫单位或个人参加集资, 不得对拒绝参加集资的单位或个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八条 集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审定的资金使用计划使用所集资金, 不得挪作他用; 所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和收支决算, 必须报同级财政机关备案, 并以适当方式向参加集资单位公布。
第九条 集资单位应当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设立集资专项帐册, 严格执行用款审批制度, 接受财政机关、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利用社会集资进行基本建设的, 其建设项目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权限的规定办理审批; 集资规模必须纳入本市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不得利用集资建设计划外项目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 所集资金必须存入财政机关在建设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 由财政机关和建
设银行监督使用。
第十一条 参加集资的单位所出资金, 除国家和本市另有规定者外,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外资金或包干结余经费中列支; 企业在自有资金中列支, 不得计入成本。
第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 由财政机关会同审计机关按下列规定查处:
一、未经批准, 无社会集资许可证擅自进行社会集资或不使用社会集资专用收据进行社会集资的, 责令停止集资, 限期退回非法筹集的资金, 并处以非法集资金额20% 的罚款。
二、不按集资许可证核定的集资项目、范围、对象、数额、方式进行集资的, 责令改正, 限期退回非法筹集的资金, 并处以非法集资金额10% 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 吊销其集资许可证, 责令停止集资。
三、违反自愿原则进行社会集资的, 责令改正, 限期退回非法筹集的资金, 并处以非法集资金额20% 的罚款; 情节严重的, 吊销其集资许可证, 责令停止集资。
四、挪用社会集资所集资金的, 责令改正, 限期退回被挪用的资金, 并处以挪用资金金额10% 的罚款。
对违反本办法进行社会集资的单位领导人, 由其上级主管机关或监察机关依法追究行政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 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1991年5 月15日起施行。



1991年4月30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